過客202002?之解讀:?2020-03-05 22:18
游子七絕小荷
水蓮朝起勝娉婷,含秀芳菲沁地靈,偶拾人間高境界,一宵睡到自然醒。
解讀:
水蓮朝起勝娉婷
(字句皆有來處)水中的蓮花(讀作植物名水蓮亦可)睡足而起(水蓮朝起),日出時分(朝)早起,說不盡的裊娜,道不盡的風情。所謂處子之姿,芳華天成。(勝娉婷)
水蓮。一種形狀似蓮的水草。晉 嵇含 《南方草木狀?水蓮》:“花之美者有水蓮,如蓮而莖紫,柔而無刺。”?
朝起。起,動詞起來。非方言所謂早晨。 劉半農 《瓦釜集?第七歌》:“我朝起起來,黑昽昽里就要上工去”,自注:“朝起,亦作早起,朝晨也;起字平讀。”朝,才是這個方言里的早晨。?
勝。超過:今~于昔;一個~似一個。盡,不勝也:不~感激;不~枚舉。?
娉婷。姿態美好貌。(亦可名用為佳人。此處明非是,暗是) 漢 辛延年 《羽林郎》詩:“不意金吾子,娉婷過我廬。” 唐 柳宗元 《韋道安》詩:“貨財足非恡,二女皆娉婷。” 宋 辛棄疾 《清平樂?博山道中即事》詞:“一川明月疎星,浣紗人影娉婷。”?
含秀芳菲沁地靈
(此句雙解)這句頗有藍衫脫去換紅袍之風姿。(可雙向思維)沁(于)地靈,沁(了)地靈。多用于意,謂天生地養。了字反哺,地因荷而靈。個感此詩用了意,蓋因題小荷,不敢喧賓奪主;用于意,芳菲秀而現也。故曰:境界初(含秀)成(沁。透出也)。花香四溢,承接首句(娉婷),含苞玉立(秀而芳菲),平和內斂。無心無形間,養息自身生氣,滋養地之靈氣(沁地靈)。東坡之于文赤壁者類也。暗寓地以人名,人緣地彰之道(芳菲);暗含清凈而不受外擾,遠離惡行之佛道弘旨。
含秀。1.猶含苞,裹著花苞。2.謂蘊含靈秀之氣。草木剛生長時的清秀模樣:八桂森挺以凌霜,五芝含秀而晨敷。——《文選.孫興公.游天臺山賦》?
芳菲。1.花草的芳香:漢.無名氏〈古詩〉“芳菲不相投,青黃忽改色。”唐.駱賓王〈帝京篇〉詩“倡婦銀鉤采桑路,倡家桃李自芳菲。”2.芳香的花草:宋? 沈括《夢溪筆談》“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。”
沁。〈動〉1. 滲入;透出。如;沁綠(透出綠色;沁溢(滲透漫溢)2. 吸水 。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--唐?韓愈孟郊《同宿聯句》?
地靈。(1).土地山川的靈秀之氣。《韓詩外傳》卷八:“惟鳳為能通天祉,應地靈,律五音,覽九德。” 明 何景明 《上李時樓方伯》詩:“由來天運復,誰謂地靈偏!”(2).謂土地山川靈秀。 隋 姚察 《游明慶寺詩》:“地靈居五浄,山幽寂四禪。” 宋 歐陽修 《晉祠》詩:“地靈草木得余潤,郁郁古柏含蒼煙。
偶拾人間高境界
此句接上句轉說境界。亭亭玉立之小荷,晚時入水,平明披晨曦而放,素雅恬美,凈植萌茁。君子之坦蕩,高節玉操于此可見。不知何時,不知何人,抑或謫仙,于荷前梗下置放或丟失某物。懵懂間觸動,即入其境。太白夢游天姥,五柳誤入桃源,雖非蕭史乘龍,弄玉吹簫。得此際遇,卻也明心見性,境界自成。境界這層級說來可得益于地靈,可源于自身修持。際遇來時,道法臨門。老杜言,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地利人和久,天時隨運來。時運至時,人世間高妙的境界欣然拾得。道家不爭,非不取也,何況拾得,有主無主,已在題外。所謂道法自然,大造化,大覺悟者也。
偶拾。偶然拾獲。如:「她在林間小路上偶拾一片楓葉,后來把它做成了書簽。」
偶。〈副〉偶然;偶爾,偶命廚者。——清?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偶陳戲樂。——清? 張廷玉《明史》天子偶用一物,未必不過此已忘;而奉行者即為定例。——《聊齋志異?促織》又如:偶興;偶成;偶發(偶然發生)。
拾。〈動〉本義:撿取,從地上撿起來;拾取。俯拾,俯身拾取。俯有拾,仰有取。——《史記?貨殖列傳》。拾遺,采補缺漏遺佚。猶拾遺于涂,摭棄于野。——《論衡?逢遇》
人間。(1).人類社會。《韓非子?解老》:“聾則不能知雷霆之害,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。” 宋 蘇軾 《魚蠻子》詩:“人間行路難,踏地出賦租。” 毛澤東 《念奴嬌?昆侖》詞:“橫空出世,莽 崑崙 ,閲盡人間春色。”(2).塵世;世俗社會。晉 陶潛 《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》:“靜念園林好,人間良可辭。” (3).民間。《后漢書?王昌傳》:“普天率土,知朕隱在人間。”
高。〈形〉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本義:離地面遠;從下向上距離大)(2) 同本義,高,崇也,像臺觀高之形。——《說文》巽為高。——《易?說卦》窮高極遠,而測深厚。——《禮記?樂記》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。——《荀子?勸學》 (11) 又如:高壽。(12) 高大;遠大;盛大。高 〈名〉(1) 由下至上的距離,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——唐? 劉禹錫《陋室銘》?
境界。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。亦特指詩、文、畫等的意境。《無量壽經》卷上:“比丘白佛,斯義弘深,非我境界。” 清 魏源 《棧道雜詩》之七:“奧險半平淡,文章悟境界。” 王國維 《人間詞話》一:“詞以境界為最上,有境界,則自成高格。” 徐遲 《牡丹》:“那時被稱為漢劇大王的老生 余洪元已到達了藝術上的成熟階段。每次演出,他都進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”
一宵睡到自然醒
(若無此句不成詩)主旨句。儼然如來講法天花亂墜。太上忘情莊生夢蝶。可示范,不可言說也。道法自然。解釋不了,大抵相生發也。硬譯的話,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做,該吃吃,該睡睡。大肚能容可成佛成祖。這應該是校園里苦讀不已的學子們最愛,那書桌,兩手一撐,腦袋一歪,嘿,境界來了。眾口皆言一覺睡到自然醒,知易行難,睇易做難。俗言 “為人不做虧心事,半夜敲門也不驚”,誠不我欺。襟懷高潔,體魄健康,性情豁達,自能安然入睡。境界高低從睡眠狀態便可覷得一清二楚。境界高不高,天知地知己知,一若牧童遙遙指著的杏花村,逍遙隨性。偶拾人間高境界,一宵睡到自然醒,水到渠成,天機使然。
一宵。通宵。唐 元稹 相和歌辭 古決絕詞三首 其三 那堪一年事,長遣一宵說。
睡。〈動〉閉目安息,大腦皮質處于休息狀態:(1) (會意。指眼瞼下垂,打瞌睡。(2) 同本義,睡,坐寐也。——《說文》讀書欲睡,引錐自剌其股。——《戰國策?秦策》(3) 又如:睡晌覺(睡午覺);睡寐(瞌睡;打盹)(4) 睡著(6) 躺,躺下,躺臥。如:睡鴨爐(古代的一種香爐。造型如鴨入睡,腹內焚香,煙從口出)
自然。(1).天然,非人為的。《老子》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宋 歐陽修 《明用》:“物無不變,變無不通,此天理之自然也。”(2).不勉強,不拘束,不呆板。宋 秦觀 《次韻何子溫》:“談笑自然群吏肅,何須酒后 次公 狂。” 巴金 《春》十二:“她很激動,不覺微微地紅了臉,動作也顯得更不自然了。”(3).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。 宋 葉適 《臺州高君墓志銘》:“華枝蔓葉,自然消落。” 冰心 《兩個家庭》:“無奈我連米鹽的價錢都不知道,并且也不能終日坐在家里,只得聽其自然。”
醒。〈動〉(1) 酉 與酒有關。本義:酒醒)(2) 同本義,醒能述以文。——宋? 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今宵酒醒何處。——宋? 柳永《雨霖鈴》(4) 醒悟 。如:猛醒(猛然覺悟);醒心;夢醒。(5) 睡眠狀態結束或尚未睡著。既而兒醒。——《虞初新志?秋聲詩自序》(6) 又如:醒睡(睡眠中保持警覺,不沉睡);醒困(消除困倦)(7) 動植物的恢復生機或由蟄伏而活動 。(8) 方言。知道,懂得 。如:醒得(懂得,知道);醒事(懂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