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遺卷四(一五) 【原書補遺卷四·六〇】 詩寫雛姬情態易,寫雛伶情態難。吳玉松進士客河南學使幕,《席上贈顧伶》云:“舞隊《大垂手》,歌曹小比肩。問年羞不語,笑指十三弦。”“吳苑折垂楊,驅車向大梁。恐傷孤客意,只道不思鄉。”讀之,覺是兒可愛。
補遺卷四(一五) 【原書補遺卷四·六〇】
詩寫雛姬情態易,寫雛伶情態難。吳玉松進士客河南學使幕,《席上贈顧伶》云:“舞隊《大垂手》,歌曹小比肩。問年羞不語,笑指十三弦。”“吳苑折垂楊,驅車向大梁。恐傷孤客意,只道不思鄉。”讀之,覺是兒可愛。
吳云,(1746年—1837年),潤之字,號玉松,安徽休寧縣長豐人,寄籍江蘇吳縣(今江蘇蘇州),吳信中之父。幼授書,日記數千言,憤發刻苦,有聲當時。乾隆戊申(1788),始舉于鄉,庚戌(1790),會試中式。以覆試誤書越幅,癸丑(1793),補殿試,置二甲八名,選翰林院庶吉士。乙卯(1795),散館授編修。嘉慶辛酉(1801),充貴州副考官。甲子(1804),充順天同考官。戊辰(1808),充江西副考官。甲戌(1814),授河南彰德府知府。越二年(1816 ),教化大行,旋移疾去官。甲申(1834)《上元日,池上作》云:“杖履有春意,衣冠無世情。”嘗規巨公曰:“立朝難,居鄉更難。”識者以為名言。著有《醉石山房詩文鈔》。
大垂手,古舞名。又為樂府雜曲歌辭名。《樂府詩集·雜曲歌辭十六·大垂手》,宋代郭茂倩題解:“《樂府解題》曰:‘《大垂手》、《小垂手》,皆言舞而垂其手也。’”
曹,漢字。本義,《說文解字》:“獄之兩曹也。在廷東。從東,治事者;從曰。”徐鍇曰:“以言詞治獄也。故從曰。”而此處的意思則 轉義為:雙方;班;組。例《楚辭·招魂》:“分曹并進。”注:“偶也。”
比肩,原是古代傳統八字星命術中用神之一。意思是日干與其他相關的干支五行相同。即所謂“同我”。現在通常有6種含義:并肩。并列,居同等地位。指地位同等之人。一個連接一個。形容眾多。衣服里的披肩。
十三弦,即指箏,因箏有十三弦而名之。
吳苑,釋義:1、即長洲苑,吳王之苑。2、吳地的園囿。因借指吳地或蘇州。
大梁,今河南開封市的古稱。原是指戰國時魏(梁)國都城,當時中國最大都市之一。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。魏惠王三十一年(公元前339年,一說魏惠王五年或六年),魏國都城自安邑(今山西夏縣北)遷此。
孤客,漢語詞語。釋義:1、單身旅居外地的人。南朝·宋·謝靈運《七里瀨》詩:“孤客傷逝湍,徒旅苦奔峭。”2、指失群的個體。聞一多《孤雁》詩:“不幸的失群的孤客,誰教你拋棄了舊侶。”
本人翻譯:
(略)
真老實人言:
寫雛伶情態難,難在不能與雛姬的情態混同。本條詩話記載吳云的兩首描寫雛伶的詩,從雛伶的歌舞器樂的工作環境,顛沛流離的職業特點入手,結合雛伶的雛、羞、俏,細致入微地進行了刻畫。而“恐傷孤客意,只道不思鄉”一聯,更把雛伶自幼漂泊江湖,從小察言觀色、說話乖巧的神態描摹得宛如眼前。不過,細讀之后,頗生憐惜之心,喟然長嘆——一個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說著與其年齡不符的話語,其背后的原因不都是因為生活所逼嗎?
按今天的說法,這有孌童的嫌疑。以前邁克爾杰克遜就是因為這種事一度身敗名裂的
雛伶,一般是指年紀幼小的、表演旦角的男性伶人。清末,朝廷嚴禁八旗官員狎妓,于是,在京城,蓄養男旦之風盛行。人們對容貌像姑娘般秀美的童伶旦角,通常稱為“像姑”、又叫‘相姑’、‘相公’、“男妓”,是當時京城特有的一種稱謂,后流傳至外地。
雛伶,掃掃盲。《清稗類鈔·優伶·像姑》:“都人稱雛伶為像姑,實即相公二字,或以其同於仕宦之稱謂,故以像姑二字別之,望文知義,亦頗近理,而實非本字本音也。”清末政府嚴禁八旗官員狎妓,于是蓄養像姑之風盛行。
問年羞不語,笑指十三弦。。。唉,怎么覺得汗毛都立起來啦。慚愧,敬茶壓驚
真老實人回復: 感謝指點賜教!原文不再改動了,以提示自己今后需要擴大知識面。
我的天啦,這就叫掃盲呀……
內容還挺豐富滴
誰讓你搶我前面說話的,把我要說都先說了,我是老粉絲。
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2004號